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七绝读《三玄·南华经·外篇第十七秋水》有感(2-3)

每日诗词 时间:2023-02-22 03:05:06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投稿

七绝读《三玄·南华经·外篇第十七秋水》有感(2-3)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井底之蛙乐无暇,
海鳖井底难安家;
自言大海非常大,
无限风光乐无涯。


附录:读《三玄·南华经·外篇第十七秋水》有感(2-3)
《秋水》第二部分(故事3:“公孙龙与魏牟”)
【原文】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①:“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②;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③。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④,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太息⑤,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⑥?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⑦。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⑧。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⑨。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⑩,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⑪。于是逡巡而却⑫,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⑬。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⑭。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⑮,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⑯。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⑰,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⑱,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⑲?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⑳,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㉑;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㉒。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㉓,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㉔,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㉕?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㉖,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㉗。”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㉘,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㉙。

【注释】
①公孙龙:战国时赵国邯郸人。“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魏牟:战国时魏国人。所以又叫魏公子牟,因封于中山,是中山国的王子,所以也叫中山公子牟。早年曾与公孙龙交好,亡国后改宗庄子。也有说法认为魏牟早于庄子。②合同异,离坚白:“合同异”与“离坚白”是当时名家的命题。公孙龙提出坚、白是脱离石头属性,夸大了差别性而抹杀同一性;惠施只看到事物间的差异与区别小异,但以合同异来否定小异大同,否定差别的客观存在。③穷:穷诘、屈服。至达:达到极限。④汒:同茫,茫然。异之:即对庄子言论感到奇异。喙:嘴。⑤隐几:靠着案几。太息:叹息。⑥埳井:坎井,废井、坏井。⑦梁:疑衍字,“出跳”与下“入休”相对。井幹:井垣。缺甃:残破的井壁。⑧接腋持颐:水承着腋部托着下颔。蹶:踏。没足灭跗:没,埋没;灭,与“没”同;跗:脚背。⑨还:回首。虷蟹:井中之赤虫。⑩跨跱:跨、跱两字意义相近,可译作“盘踞”。⑪絷:原义拴缚马足,此作绊住。⑫逡巡而却:逡巡,从容貌;却,退却。⑬远:距离。仞:长度单位,《说文解字》以八尺为仞。⑭潦:同涝。加损:一作减损。⑮倾久:倾,短暂;久,长久。推移:变化。⑯適tì適然:惊恐貌。规规然:茫然自失貌。⑰知:同智。不知:不知道,不懂得。竟:通境,境界。⑱商蚷:北方一种小虫名。⑲自适一时之利:图一时快活。是:指示代词“这”。⑳跐黄泉:跐,践踏,跐黄泉即走上黄泉路。登大皇:登天,含义也是死。㉑奭然:释然,毫无障碍貌。四解:四通八达,指对道的理解。沦:陷入。㉒玄冥:玄,深奥、玄妙;冥,深思。大通:指对道的理解达到极致。㉓察:辨析。㉔直:仅仅。㉕寿陵:燕国邑名。余子:小孩。邯郸:赵国国都。㉖国能:赵国以步姿美观著称,故称国能。故行:原来的走路的方法。㉗业:学业。㉘呿:张口貌。㉙逸:“奔”,赶快逃走。

【译文】
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虫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按:本故事讲魏牟对公孙龙谈话:公孙龙自恃才学出众,能够达到“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的水平,可是听到了庄子的言谈,却感到十分的茫然,不知道自己是哪里赶不上庄子,于是向魏牟求问。魏牟在解答公孙龙的问题之前,先讲了一个“井底之蛙与海鳖”的故事,做了一番如此的比喻。意思是说,你公孙龙比起庄子来,那点学问和见识就像埳井之蛙所知道的那么多,而庄子的境界却像东海那样恢弘远廓,你怎么能同庄子相比呢。这就是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的典故。后世常引用此典故,来比喻某些人见识浅狭却不自知,忘乎所以的行为表现。本片段还涉及“以管窥天”、“邯郸学步”等成语!……。同一个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该故事也可以解读为庄子的“知足常乐、自适其乐”的思想!……。】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0:《庄子新释-——研习庄子的最佳入门读物》张默生著,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
附1:南华经·外篇第十七秋水
附2:庄子·外篇·秋水(百度信息)

这正是:
井底之蛙乐无暇,海鳖井底难安家;
自言大海非常大,无限风光乐无涯。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qhwk.cn/shici/meirishici/13498.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七绝读《三玄·南华经·外篇第十七秋水》有感(2-3)

手机扫码分享

Top